安装客户端,阅读更方便!

锦衣杀第22节(2 / 2)


  她会想办法改变,至少减轻赵淮的罪名。赵淮只是一块探路石,一个小小的礼部侍郎,哪里值得皇帝和锦衣卫大动干戈呢?如果她足够聪明,就知道往上攀咬。

  赵淮妻女拿出来的证据足够有说服力,学生的家眷,总不会陷害老师吧?若她真能拿出东西,皇帝说不定会网开一面,饶赵淮一条命。以后无法做官,至少能回乡安度晚年。

  可惜了,王言卿没有生在赵家,赵家,也不会有这番造化了。

  陆珩悠悠叹了一声,举步,迈出赵府门槛。从此往后,礼部侍郎赵淮,在京城中便成为历史了。

  陆珩去南镇抚司换了朝服,骑马去午门候朝。早朝是件体力活,往往寅时就要在宫门外等,在寒风中站一个时辰,等到卯时敲鼓后,文武百官列队去奉天门上朝。年轻人都吃不消,别说年迈体衰的老臣,所以皇帝为了表示对近臣的体恤,在端门内建立了专门的朝房,供候朝待漏的臣子在此取暖、休息。

  锦衣卫有专属的直房,陆珩下马后直接去了右阙门。直房里其他锦衣卫已经在了,看到陆珩,纷纷站起来行礼:“陆大人。”

  昨夜的动静那么大,全城人都知道陆珩又办了大案。就是不知,这回是哪几户人家栽在陆珩手里。

  直房内按照品级落座,官职高的人座位舒适宽敞,其他人只能排在后面,还有些人排不到位置,只能站着。站着都还算好的,他们好歹有一个屋檐可以遮风避雨,外面那些官位低微、说不上话的臣子,只能站在寒风里等候。如今已至岁末,在凌晨的冷风里站一个时辰,可不算轻松事。

  陆珩坐下喝茶,一盏茶见底,直房门从外面推开,陈寅来了。陆珩放下茶盏,站起来给陈寅行礼:“陈都指挥使。”

  陈寅瞧见陆珩,脸上的寒气更重了。他淡淡扫了眼陆珩身上的衣服,说:“听说昨日,赵淮招了?”

  陆珩垂着眼睛微笑:“陈都指挥使消息果然灵通。圣上天威浩荡,赵淮招认,自是理所应当。”

  陈寅定定看了陆珩一眼,陆珩维持着笑意,纹丝不动。陈寅被陆珩喂了个软钉子,虽然生气,却也不能再问了。

  皇帝都不知道的事,陈寅却要抢先,岂不是嫌自己命长?

  陈寅冷着脸落座,陆珩不紧不慢,坐在陈寅下手,继续喝自己的茶。时间滴滴答答过去,很快,上朝的时辰到了,直房内的臣子陆续往午门走。陈寅不想再看陆珩那张脸,连句场面话都懒得说,猛地起身,用力推门走了。

  等陈寅出去后,陆珩才终于放下那盏他喝了一个时辰的茶,慢悠悠起身。他出门后,正好撞到翰林直房的人。几个大学士正你谦我让,看到他出来,都停了停。

  陆珩主动给几位阁老问好:“杨首辅,张次辅,诸位阁老。”

  杨应宁看到陆珩,脸上的笑淡了淡,依然从容不迫地开口:“陆指挥佥事。前段时间怎么没见你上朝?”

  陆珩早有准备,不慌不忙道:“我向皇上告了假,去保定府查案,前两天刚回来。劳烦杨首辅记挂了。”

  杨应宁当然不是记挂陆珩,他巴不得陆珩不要回来呢,怎么会惦念他?杨应宁担心的是陆珩在保定府耍了什么花招,要不然赵淮明明都交待好了,为什么会突然反口?

  杨应宁仔细打量着面前这个年纪足以做他孙子的年轻人。是他小瞧了陆珩,他以为将京城安排好就万无一失,没想到,陆珩竟然跑到保定破局。虽然杨应宁至今也不知道,陆珩在保定府看似正常查案的行程底下,到底又安排了什么。

  陆珩对杨应宁伸手,一副尊老爱幼、谦逊守礼的晚辈模样,道:“首辅,该上朝了,请。”

  杨应宁无论年纪上还是资历上都足以做陆珩的长辈,他也不客气,甩了下袖子,负手从陆珩面前经过。张敬恭跟在后面,陆珩看到张敬恭,眼中笑意加深,依然温和有礼道:“见过张次辅,次辅大人请先。”

  张敬恭意味不明地盯了陆珩一眼,敛袖走了。陆珩把这几位阁老一一送走后,才慢条斯理收回手,朝午门走去。

  御道两侧已经站满了官员,深紫、朱红、靛蓝各色官服混迹在一起,像一幅打翻了的大染盘。随着陆珩一步步走过,两旁窃窃私语的官员俱是一停,随即垂手避让,无声分出一条道来。

  文官在左,武官在右,勋戚这一班位次又稍前于武官。陆珩在自己的位置站好后,稍微抬眼,便留意到不远处傅霆州正阴沉沉盯着他,看目光恨不得将陆珩碎尸万段。陆珩想到此刻还在他家里沉睡的卿卿,专门迎上傅霆州的视线,对他挑眉笑了笑。

  傅霆州看到陆珩张扬中带着挑衅的笑容,拳头攥紧,要不是此刻还在上朝,他都想过去朝那张脸上揍一拳了。

  然而傅霆州越生气,陆珩就越愉悦。他一夜没睡,但丝毫不见疲色,反而神采奕奕,眼角眉梢是压抑不住的飞扬。

  五凤楼上传来鼓声,百官按照次序,依次步入掖门。众人停在金水桥之南,现在没有人敢动了,傅霆州也不再盯着陆珩。所有人都屏气凝神,端正仪态,等候圣驾。

  前方传来鞭鸣,文武官员分别过桥,位列东西两班。他们又等了一会,钟鼓司奏乐,皇帝到达奉天门,落座御座。再次鸣鞭后,鸿胪寺长长的唱喏声响起:“入班。”

  陆珩随着众人走入御道,对上方掩映在重重伞盖、团扇之下的明黄色人影行拜叩之礼:“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。”

  礼毕后,早朝才算真正开始。鸿胪寺照例禀报谢恩的官员,皇帝懒得一一觐见,打发官员自行去午门外行礼。随即边关奏报,如今到了年末,需要提防边患,通政司念了边关奏本,皇帝如往常一般警醒了一通后,便到了早朝最紧要的部分。

  朝参官奏事。这才是上朝真正的重头戏。

  今日奏事格外压抑,吏部在奏朝贺的事,众臣虽然听着,但目光不断朝陆珩的方向游移。等吏部官员奏罢,陆珩出列,说道:“臣有事启奏。”

  没有人左顾右盼,但全场的注意力都集中到陆珩身上。上首,传来太监长长的唱喏声:“传。”

  陆珩上前,行礼说道:“礼部侍郎赵淮招认,曾为一己私利,收受张永、萧敬贿赂。臣昨夜已在赵淮家中搜出黄金五千两,银票一万两,地契及田庄共两千五百亩。”

  陆珩说完后,风声似乎静了静。随即,上方传来皇帝的声音:“此事可当真?”

  陆珩将袖中的折子呈上,说:“这是臣整理出的赵淮贪污名册,请圣上过目。”

  太监从御台上跑下来,从陆珩手里接过奏折,双手送到上面。皇帝接过,看了一会,合上时脸上已然带了怒色:“赵淮身为三品大员,竟敢贪污枉法,勾结太监,侵占耕田,这是完全不将祖宗的规矩看在眼里啊。”

  洪武皇帝这辈子最恨当官的,对地主、贪官、太监深恶痛绝,明令太监不得参政。赵淮家里搜出来东西对于在朝官员来说,当然不能说少,但也没有多到让人意外,可是皇帝一开口就将赵淮的罪名定了,条条正中洪武皇帝的忌讳。

  台下官员肃然,他们都明白,皇帝把调子定这么高,这是要发作大的了。短暂的寂静后,文官班中传来一声咳嗽,张敬恭出列,拱手说:“皇上,赵淮任礼部侍郎,既不主事也不掌权,怎么敢勾结内宦呢?臣怀疑,赵淮之所为,皆是有人指使。”

  一语激起千层浪,有张敬恭开头后,其他文官也次第开炮,硝烟味马上浓郁起来。但这些和陆珩没什么关系了,他慢慢走回自己的位置,肃容垂手,脸上毕恭毕敬,心里已经走起神来。

  他很明白自己的作用。他是一柄刀,负责为皇帝排忧解难,在皇帝需要罪名的时候把罪名抛出来。至于罪名如何定,有谁获罪,那就是张敬恭的事情了。

  陆珩漫不经心听完后半场骂仗。这群文官是真的能骂,站在寒风中唾沫横飞骂半个时辰,竟然都不觉得口渴。终于,皇帝的忍耐也到达极限,他沉下脸,正骂得忘乎所以的言官见状赶紧收声,退回队列。内侍上前,唱道:“有事起奏,无事退朝。”

  无人应话,早朝终于能告一段落,鸿胪寺官员唱“奏事毕”,清脆的鸣鞭声传来,皇帝起驾回宫。等圣驾走后,文武百官才悄悄松一口气,陆续往外走去。

  庞大的队列散开,逐渐成为三三两两的小团体。陆珩转身才走了两步,就被背后一个声音叫住:“陆大人。”

  陆珩回头,看到傅霆州阴沉着脸朝他走来。陆珩嘴角淡淡勾起笑,问:“镇远侯有什么事情吗?”

  傅霆州停到陆珩身前,连面子情都懒得做,直接问:“陆大人没什么话对我说吗?”

  陆珩含笑反问:“镇远侯想听什么?”

  还装傻,傅霆州深吸一口气,尽量平静地问:“月初家妹在西郊受袭失踪,至今已十六天,下落不明,音讯全无。陆大人手眼通天,不知道陆大人是否有家妹的消息?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