安装客户端,阅读更方便!

第30章(2 / 2)

  问题是,承庆帝怎么可能让他们几个半大的孩子住在宫外,千金之子,坐不垂堂,说不得就有什么不轨之徒盯上他们了,虽说未必有人敢对他们不利,但是,要是引诱他们几个半大的孩子学坏,还是很容易的。

  因此,他们进了各部快半年,还没什么进展,偏偏他们一心要做出一点成绩来,好给承庆帝展示一下自个的能耐,自然不能跟徒景平、徒景清一样,随便糊弄过去。

  承庆帝自然知道两人这些日子以来的成果,不免有些失望,徒景年当年是两世为人,哪怕藏拙,但是当年也是一点就通,甚至是举一反三,做事很有章法。偏偏徒景睿跟徒景逸,被下面的官员糊弄了这么长时间,还在跟那些陈年旧事较劲。这么一比,承庆帝都觉得灰心了,一方面觉得,自己调教出来的太子实在是非常能干,不像是被宫学里那群腐儒交出来的几个儿子,简直是蠢材。另一方面,太子这般能干,别的皇子被他衬托得跟蠢牛一般,这么一来,朝中的大臣到底是支持自己这个皇帝呢,还是偏向东宫呢?

  承庆帝却是没想到,徒景睿他们这般才是正常的,他们不过是读了几年的书,宫学的先生教的都是些高大上的道理,就算有什么治国之道,也非常理想化,不合时宜。徒景年当年倒是给他们讲过一些历史,还举过一些例子,但是根本不可能涉及到实务,他们年纪小,又刚开始接触,搞不清楚状态才很正常。承庆帝自个当年之所以没这样,完全是因为他参与朝政的时候已经开府了,身边有了军师幕僚,饶是如此,也花了不短的时间,才算是将事情给理顺了。

  当然了,这样的事情很快出现了转机,甄家那边自然是发现了徒景睿的尴尬,回过头来,就找了几个人,虽说才学未必如何,但是在庶务上还算是比较精通的,然后这些人就被送到了徒景睿身边充当幕僚,徒景睿上班之前,他们必须要到,徒景睿下班之后,他们便去甄家给他们安排好的地方。

  徒景睿这边,算是入门了,慢慢开始上了手,一方面对之前那些官员敢于糊弄自己感到愤恨不已,另一方面却也更加明白了势力的重要性,仅仅有承庆帝的疼爱有什么用,下面的官员照旧敷衍你,因此,你必须还得有人!因此,哪怕心中不爽,徒景睿还是要想办法拉拢刑部这边的官员,甄家那边给了徒景睿一份名单,都是京中投靠了甄家的官员,虽说品级多半只能说是一般,但是,加起来也算是比较可观的一个势力了,有了这些人的帮忙,徒景睿算是慢慢立足稳当了,在朝中也有了自己的声音,但是他并没有发现,自个的立场,算是被甄家这伙人给绑架了。

  比起徒景睿来,徒景逸就比较尴尬了。苏家那边,倾向于现任承恩公的人更多,而且这些年来在东宫得了足够的好处,而跟着苏均的,却多半是些落魄的族人,压根拿不出手来,徒景逸入了户部,按理说,这简直是天上掉下来的运气,户部纵然没有吏部重要,却也不是礼部那样的清水衙门,朝廷的钱粮大半都得从户部这边过,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,要是能把握住户部,徒景逸自然有了一争的资本,然而,徒景睿那边虽说算不上神队友,但是,总算有助攻的,徒景逸这边,却多半是一帮猪队友了。

  ☆、第84章

  皇后为了自个的宝贝儿子,也算是费了一番心思,徒景逸虽说傲气,但是也不是什么不识好歹的人,他因为身边的伴读多半是勋贵出身,因此,对那些勋贵颇为亲近,等到跑到户部学习去了,苏家拿不出人来,皇后自然找了几个勋贵家帮忙,结果来了一大帮人,吟诗作赋、鉴定金石古玩什么的,这些人绝对是行家,但是这年头勋贵手上无权,要不然的话,他们也不会跟皇后一拍即合,因此,在家附庸风雅的比较多,就算养上一些读书人,一般也就是充作文书的,帮忙拟一拟奏折什么的,真正才学高,精于庶务的,也没必要跑去奉承那些勋贵,哪怕找个七品父母官做个师爷幕僚,前途都比做清客强。

  最重要的是,这年头大部分的读书人不擅长算术,很多时候甚至不如女人,毕竟这年头管家的都是女人,她们是时不时都要看账的,免得被下面的管事给糊弄了。但这已经不是唐宋的时候,那时候的科举还有什么明法科,明算课之类的,如今全部考八股文,这也导致了很多读书人在算账这种事情上,委实不在行,毕竟如今什么九章算术之类的东西,已经只有少部分才回去学习了,一般学了这些的,都是去什么笔帖式之类的小官,甚至有的只能做小吏。户部这边就是如此,经常会招收一些算数比较好的人来做笔帖式,专门算账。

  徒景逸在户部这里,因为自个和手底下的人都不擅长算术,加上下面人搞出来的那些乱七八糟的账册,被弄得脑浆子疼。那些送过来的幕僚也没有让他省心,他们一个个以五皇子门人自居,收受贿赂什么的干得很愉快,正事却没干多少,倒是私底下告了不少不肯给他们送礼的人的刁状,将徒景逸哄得一愣一愣的。

  听到徒景逸回来诉苦,皇后也是无可奈何,一方面暗恨娘家不给面子,自个儿子都开始入六部办差了,也不肯有所表示,导致儿子手头没有可用之人;一方面对东宫还有徒景睿那边也是痛恨不已,痛恨东宫这已经是惯性了,痛恨徒景睿也是近两年来的事情,没办法,徒景逸跟徒景睿相差不过几个月,原本儿子是郡王,人家不过是个光头皇子,自己还有点心理优势,可如今呢,徒景睿的生母除了名分上比她这个皇后差一点,有圣宠,有宫权,最重要的是,娘家很给力。徒景睿屡次得到承庆帝的夸奖,在外面已经有了经营,这么一比,自己的儿子就差远了,皇后不愿怪儿子没用,只能怪敌方太强大了。

  自从几个皇子相继入朝之后,宫中和朝堂的气氛都变得微妙起来了,徒景年感觉没什么,他所需要注意的根本不是自个那些弟弟,而是承庆帝的心意。承庆帝如今性格愈发反复无常起来,而且慢慢地不愿意听到什么反对的意见,之前服用丹药似乎留下了后遗症,承庆帝如今愈加多疑暴躁起来,而且显得颇为刚愎自用。这让徒景年感觉非常不妙,问题是,作为已经将国家当成自己掌中之物的徒景年,很难做到不顾事实,违心地同意承庆帝的想法,因此,只得努力想办法,希望从中得到一个平衡。另外,对承庆帝表现得更加孝顺起来,恨不得天天凑在承庆帝身边嘘寒问暖,每天查看承庆帝的食单,几乎是苦口婆心地劝说承庆帝不要一味吃重油重味的肉食,应该吃些清淡一点的东西,平常多出去走动走动什么的。

  承庆帝对此还是很享受的,不管怎么样,徒景年的所作所为,的确是为了自己好,也是一片孝心,虽然在顺字上差了点。但是总比那些顺着自己,不顾自己身体健康的人好。然而,年纪大的人总有些执拗之心,承庆帝一方面希望多活几年,另一方面,却又觉得活着的时候不好好享受,实在是太辜负了时光,因此,对徒景年的劝说也是左耳进右耳出。当然了,因为徒景年几乎是看得见的孝心,承庆帝对这个儿子还算是比较满意的,因此,很多时候还算能够听得进徒景年的意见,总算让徒景年轻松了一些。

  徒景年在外朝奋斗,何瑜也有些紧张起来。何瑜作为太子妃,每天都是得去给皇后请安的,那时候自然要跟一干妃嫔打交道,原本何瑜还算是笃定,现在每日里听着皇后还有那些有子的妃嫔在那里打机锋,心里也烦躁起来。

  徒景年从前朝回来,见她有些神思不属的模样,不免有些奇怪,很多时候,徒景年都觉得何瑜很是端得住,怎么这会儿竟是这般了,因此便问道:“最近怎地这般焦躁,可是身体有什么不适?”

  何瑜回过神来,勉强一笑道:“近日听母后还有几位妃母说起几位弟弟的事情,不知道他们今日在六部如何了?”他们没给太子你添什么堵吧!

  徒景年会意,轻声道:“他们几个年纪也不小了,父皇让他们进六部也是为了锻炼他们的能力,不会出什么岔子,无需太过担忧!”没事,几个小屁孩翻不起大浪来!

  何瑜虽说觉得徒景年过于乐观,不过还是松了口气,不再在这事上多说,而是笑道:“今儿膳房那边说下面进上了一些新鲜的鱼虾,妾身瞧着殿下一向喜欢这些,便叫他们做上几样,进上来,殿下不如尝尝看?”

  徒景年笑道:“既是如此,我自然是要尝尝鲜的!”

  何瑜当即吩咐宫人传膳,结果在鱼汤端上来的时候,何瑜不禁干呕起来,徒景年一愣,继而有了猜测,直接吩咐道:“来人,传太医!”

  下面的人自然也有猜测,因此过来的便是擅长妇科的陈太医,隔着帕子把过脉之后,陈太医脸上露出了笑意:“恭喜殿下,太子妃娘娘这是又有喜了!”

  徒景年本就有了预料,因此也没有失态,笑道:“果然是喜事,全福,赏陈太医!”全福自然是很爽快地给了陈太医上等的赏封,整个东宫自然又是一片欢喜。

  太子妃再次有孕的消息很快传遍了东宫,先来的却是阿明,阿明有些好奇地问道:“爹爹,嬷嬷说母妃肚子里面有宝宝了,是真的吗?”

  徒景年也不管什么抱孙不抱子的规矩,上前抱起阿明,笑道:“是啊,阿明以后就有弟弟妹妹了,高不高兴啊?”

  阿明咬着大拇指:“弟弟妹妹好玩吗?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