安装客户端,阅读更方便!

第113章





  “家师……”刘长冶将头抵在殿中冰冷石砖之上,再有沉默两息,他方是语气中带着些许颤抖,和感伤之意,再有闷声低语道:“家师……家师已于永平十五年,即今岁三月,于家中酣睡而逝。”

  “酣睡,而逝?”站于大殿中央的人轻声念了一句,原先低垂着的平淡双眸也微微一动。

  他虽对历书没有多少在意,也不在乎这历书的书写者换了几个。

  但这张无伤……

  陈寻抿了抿唇,眸中也闪过一抹细微的复杂之色。

  虽这些年来,他已经见惯了身边相熟相识的同僚渐渐老去,乃至死/亡。

  按理说,对于一个史官之死,陈寻应是无甚心情波动才是。

  但张无伤,多少也称得上是与他同一时间,入朝为官之人。

  且这数十年来,对方还常与他相见,说句不好听的,对方也算是除姜时堰之外,他最为熟络的一名官员。

  也是如此……

  在又抿了抿唇,敛去了眼中的一丝波动后,陈寻方是凝蹙着眉,再有开口问道:“缘何张无伤逝去之事,未曾上禀?”

  刘长冶闻言,仍是以头撑地,有得哑声低语道:“家师逝去后,下官便有递呈奏章于堂前,后过有三日,姜皇即下令为家师厚葬。”

  “而那时国师……”刘长冶顿了顿,头又再往地面压了压,以表示自己谦卑之意,道:“正于丰都,绞杀诸国残余叛军,故此消息,未能传于国师耳中。”

  “至于国师归京后,亦未明此消息,”刘长冶轻颤着身子,语气也再有轻微几分,道:“是因家师逝去,姜皇便命下官接手家师撰写历书之责。”

  “也是因此,自三月末,下官就于家中闭关,一边修缮历书前文,一边归纳总结历书后续内容。”

  “直至六月后的今日,下官已将永平元年之前的史记修缮完成,且后十五年之事,亦有尽数归纳后,方才出关,欲让国师、姜皇,一观此书有无差错。”

  “原是如此。”陈寻微微点了点头,目光也从刘长冶身上,移到了手中历书之上。

  随后在有粗略翻了翻此书内容。

  确见其上行文内容,尤其是永平元年之后内容,虽与元年之前有所不同,但确确实实为一脉相承后。

  陈寻也是有叹了口气,接着不等刘长冶思索这一叹息,是叹张无伤逝去,还是他书写内容不妥间,陈寻便是又再沉声道:“书,写得不错。”

  “谢……”刘长冶无声松了口气,面上的紧张不安之色也一扫而空,但还不待他将谢恩之词说完。

  陈寻便是摇了摇头,打断了他的话,道:“谢我无用。”

  “今日正逢我要面见姜皇,你且随我一起来。”

  “待姜皇视之妥当,方才是你可放松之时。”

  “微臣,”刘长冶以头击地,连磕数声,后以闷声道:“遵命。”

  而瞧着刘长冶这一动作,在又摇了摇头后,陈寻也没再说什么,转身走出了大殿。

  要说刘长冶较之张无伤相比,前者确是较之后者,要更懂进退,更善察言观色,也更要谦卑守礼。

  但不知是习惯了张无伤的存在,还是习惯了对方直白的、专舔姜时堰的写史手法,亦或是不太喜欢刘长冶的阿谀奉承。

  在见到刘长冶绕来绕去,将他和姜时堰一齐舔进去的史书后,不仅没让陈寻感到开心,反而还有种被添堵的厌恶感。

  也是因此,在见刘长冶叩首言说谢恩之辞时,陈寻也没有向对待张无伤一样,笑着示意对方不用如此。

  而对此,刘长冶自然也不知道……

  ……

  殿外艳阳高照,炽热光线一刻不停的朝着地面发散,哪怕是处于行廊遮阴处,在有走得几步后,也还是会让人忍不住汗水直流。

  可就是这般酷暑天气下,在陈寻与刘长冶行至后殿,甚至还未靠近姜时堰所在殿宇时,便骤然感受到一阵阵凉意袭于胸前。

  在这冷热夹击之下,纵是刘长冶一直告诫自己不能在陈寻面前失态,以让陈寻厌视自己,但在咬牙坚持半晌后,他还是身体因冷热交叠的酥麻感,导致每走一步,身体便微微打颤一下。

  只不过对于刘长冶这咬牙坚持,纵是实在忍不住也只是微微颤身的动作,在略微扫了一眼后,陈寻便是面色平淡地继续向前走去。

  自他于年初归京后,他就未曾与姜时堰有过照面,而对方也未再上过早朝,所有的奏章,都是他先分拣好,小事他直接代为处理,大事则是整合后,再送于姜时堰所在殿宇之内。

  虽陈寻不懂一向视权柄为性命的姜时堰,为什么会突然弃大权不顾,还将自己关进满是冰霜的大殿之中,久久不出。

  甚至在批改重要奏章,要与大臣相商时,也是令对方穿过这层层冰气汇聚的大殿,忍着寒冷,于殿向他汇报。

  但在思索许久后,陈寻也没有主动闯入殿宇之内,一问姜时堰究竟在干嘛,也没有选择放开灵识,一窥姜时堰。

  至于原因……

  一是因他与姜时堰合作多年,多少还是有些默契在身,对方既不愿明言,他自然不会去恶意窥视;二也是因对方不过封殿数月,且在他观察中,对方生命体征尚算正常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