安装客户端,阅读更方便!

第1173章(1 / 2)





  “既然如此,我当与元常同行。”

  杨彪很满意地点点头。“李元礼遗风尚在。”

  荀谌原本还有些委屈,听了杨彪这句话,立刻热血上涌,浑身充满了力量。

  荀彧暗自苦笑。

  荀谌虽然人到中年,和杨彪这种老臣相比,还是太嫩了,几句话就被套进去了。

  去了渤海做县令长,推行德政,看起来很热血,但结局却难以预料。

  张昭那个人,学问很好,德行也不错,但执政经验太少了。荀谌、钟繇等人进入渤海,必然对他的权威形成冲突。将来发生矛盾,张昭会有被架空的担心,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事,只有天知道。

  但荀谌已经答应了,他也不好再说什么。

  “杨公,今日登丛台,不会就是为了渤海的事吧?”

  “当然不是。”杨彪笑道:“那只是小事,成败都不足以影响大局。文若,我今天将公与请过来,就是有更重要的事与你商量。正好友若也在,一起商量一下,提些建议。”

  “什么事?”

  “欲兴王道,必先选人。冀州经此一劫,大半人才被流放,郡县半空。新任的守相又大多是新任,不熟悉当地人事。如何选人才能不使野有遗贤,又不会所用非人,是当务之急。你可有什么好办法?”

  荀彧倒也没多想。

  一来杨彪说的都是实情,这的确是一个迫在眉睫的问题。二来选郡县官吏正是司徒府的责任,杨彪身为司徒,从长安赶来,主持选官再正常不过。

  但他一时半会也找不到合适的办法。

  而且他身为汝颍人,也不太方便开口,尤其是当着沮授的面。

  冀州人之所以落到如此局面,和汝颍人有很大关系。如今汝颍人逃过一劫,冀州人却有大半英豪死的死,流放的流放,要说冀州人对汝颍人没意见,显然不太现实。

  几个人商量了一番,没有找到合适的办法,杨彪才不失时机的提出了考试的办法。

  “文若,你还记得左伯豪(左雄)、黄世英(黄琼)、黄子琰(黄琬)关于选举的建议吗?”

  荀彧转头看着杨彪,微微颌首。“略知一二。”

  “你觉得现在推行他们的建议,是否可行?”

  荀彧目光闪动。“杨公说的是增科,还是考试?据我所知,左伯豪与黄世英的建议不仅不统一,而且有冲突之处。再者,天子一直说,施政当与时俱进,如今这形势,与左黄二公时相去甚远,杨公又打算如何推行?”

  一直没说话的沮授轻声说道:“求同存异,取长补短而已。”

  荀彧立刻追问了一句。“以公与之见,何为长,何为短?”